《在輪下》這本書講述了自幼天賦過人的小鎮(zhèn)少年漢斯在應試教育這一制度的壓迫下,不堪精神和身體上的重負,不得不退學而成為一名鉗工,最終因為一次意外而死亡的故事。
書名取自書中校長的一句話:“千萬別松懈,要不就會滾到車輪下面去的?!卑倌陙?,學校的應試教育就好像是滾滾向前的車輪,若離經叛道,就會脫軌,掉在車輪下,書中的主人公漢斯就是由于脫離正軌,才在輪下被碾壓致死。
在漢斯所處的小鎮(zhèn)上,要想出人頭地,只有一條路可走,那就是考進神學院,成為一名牧師。漢斯作為小鎮(zhèn)上唯一一位有可能成為牧師的人,被賦予厚望。在神學院入學考試的備考過程中,漢斯這個少年已經喪失了本屬于自己這一年輕生命應有的活力,他的身體因用功過度而變得疲憊瘦削,身邊所親近的人都將他通過這次考試視作理所當然的事情,除了鞋匠,沒有人跟他說失敗也無妨,所以他無法去想象失敗的后果,只能讓自己終日生活在害怕失敗的恐懼中。
漢斯在重重壓力之下通過了神學院的考試,但是神學院的課業(yè)更加繁重,他身上所背的負擔卻一點沒少,有模范生的光環(huán),有父親以及小鎮(zhèn)牧師、校長的期望,還有自己內心那自以為是的高于眾人的優(yōu)越感需要維持。以上這些將這個年輕人深深捆住了,并逐漸讓他透不過氣來。
書中是這樣描述當時的教育的:“由自然創(chuàng)造的人類,生來就是些反復無常、琢磨不透、充滿敵意的東西。他們是不知從哪座山上傾瀉下來的一股洪流,是沒有道路、雜亂無序的一片原始森林。正如我們必須對原始森林加以砍伐、修剪和強行限制一樣,學校也得打破自然人初始的秩序、征服他們、對他們加以強有力的限制;學校的任務就是遵照上級批復的根本原則,把他們教育成對社會有用的一分子,喚醒他們身上的某些特質,然后再在營房中對其謹慎培訓、嚴格管教,從而將這些特質培養(yǎng)到極致。”
漢斯在神學院遇見的朋友海爾納就如同未被馴化的自然本身,自由張揚,不循規(guī)蹈矩,他懂得欣賞古老的圓柱和城墻之美,掌握著用詩句來表達自己靈魂的神秘絕技,活在自己用幻想打造出來的、看似生機勃勃的世界里。所以在這樣的制度下,他自然會感到痛苦,所以當他遇到欣賞自己,且把與自己之間的友誼視若珍寶的漢斯,如何不迸發(fā)出超越友情的火花。二者逆潮流而行,建立起屬于他們的搖搖欲墜的烏托邦世界,這個世界里,沒有名次和利益,只有純潔的、未被玷污的靈魂。
漢斯從海爾納身上窺見了文學應有的創(chuàng)造力,認識到那些栩栩如生的文字不應該被枯燥的語法所踐踏。因為海爾納,他開始突破世俗的束縛,為了捍衛(wèi)二者之間的友誼而反抗校長,哪怕代價是被孤立,成為一座孤島。
我想,如果漢斯沒有遇見海爾納,他或許會慢慢在枯燥、壓力重重的學習生活中慢慢不堪重負,難以繼續(xù)自己的學業(yè),平庸如眾人。縱然海爾納的出現沒能改變漢斯的命運,但是他用自己那敏感憂郁的、天馬行空的詩人氣質喚醒了漢斯原來本就充滿靈性的靈魂,讓漢斯也離經叛道了一回,為漢斯短暫的一生增添了一抹青春的亮色。二者之間的友誼,酸澀而倔強,在他人眼中,他們不被理解,可他們卻沉醉其中,在壓抑的神學院中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。
在漢斯退學回到家鄉(xiāng)以后,曾經對他加以贊許,抱有期望的牧師、老師們對他的態(tài)度發(fā)生轉變,沒有人關懷這個可憐的孩子的精神狀態(tài)。書中是這樣說的:“但漢斯對他們來說已不再是什么都能往里灌的容器,也不再是可以播下各種種子的良田,所以不值得在他身上耗費時間和精力?!边@讓人感嘆教育的功利性,它不關注人們的內心是否健康,只有當這個學生達到他們所預期的結果時,他們才會對他關懷備至,可是這種關心卻是一種變相的施加壓力的方式,因為你知道這些噓寒問暖是有條件的,你必須不斷去滿足他們的期望,才會得到這些,于是,你開始不斷內耗,緊緊追隨著這車輪的軌跡,不敢掉隊。
漢斯最終死了,死因是溺死,可他分明是被這可怖的教育制度戕害致死的。在他死之前,他還在與朋友們享受聚會的歡樂,卻因為違反了與父親所做的約定——晚飯前回家。而感到無比的恐懼,以至于恍然失神,失足跌入水中溺死。我想,他這種對父親的恐懼正是延續(xù)了在備考過程中他害怕辜負父親期待的那種恐懼,他害怕一切不符合既定規(guī)則與人們期望的東西,于是,我們痛心地看到——一朵花在盛放之時被折斷了。
這本書雖然是講述的百年前的教育制度,但對今天的我們也有啟發(fā)。若教育只是一味地講求名次,不講求人文關懷,那只會造成人的心靈的死亡。我們不僅需要人文關懷,也需要容許離經叛道的,偏離軌道的,如海爾納般天才式的人物的存在,教育應該給予人們自由生長的土壤,應培養(yǎng)人們關注自然中新鮮事物的敏銳力,夏季的狂風驟雨,秋天的清涼晨露,春天的和暖陽光,冬日的漫天大雪都是值得我們用心欣賞的。教育應該告訴人們失敗并不可怕,給予人們從頭再來的勇氣。
我們縱然無法改變滾滾向前的車輪的軌跡,但我們可以改變那些在輪下的人的命運,讓他們也能盛放在自己的青春年華,肆意生活,不會早早折斷。我想,能減少類似于漢斯這樣的悲劇,在某種程度上,也算是達到教育的意義了。
(惠多利 吳昕怡)